當前,正值湖北省文化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,湖北文投及旗下子公司圍繞“十五五”規劃編制與戰略落地,廣泛征集干部職工建言獻策。經梳理篩選,湖北省創新谷投資有限公司黃江發、張雷、劉景等9位同志提出的九大優質建議,涵蓋業務轉型、生態構建、產業協同、人力支撐、運營優化等多個維度,為公司破解發展難題、搶占產業先機提供了清晰路徑,助力湖北文化產業在新征程上實現新突破。
一、從辦公租賃向研學綜合服務商轉型 開辟文旅融合新賽道
面對房地產市場低迷、辦公租賃業務承壓的困境,應依托湖北歷史文化、自然生態等優勢資源,推動業務從單一辦公租賃向研學綜合服務商轉型。
具體而言,需挖掘地域特色資源,打造文化傳承、科技創新、鄉村體驗等主題研學線路,開發航天科技、人工智能等系列主題課程包;同時拓展多元收入來源,加強與學校合作承接大規模研學活動,為企業定制研學培訓方案,搭建線上研學平臺整合資源,通過與供應商長期合作、優化流程降低成本,實現從“空間出租”到“價值創造”的轉變。
——湖北創投 黃江發
二、構建全省IP網絡生態 打造“荊楚文化”品牌矩陣
提出“一核引領、兩極驅動、多點綻放、全省協同”的IP網絡生態戰略,明確湖北文投定位為“IP組織者、掌舵人與造船人”,而非單一創作者。
在區域布局上,以武漢為“超級IP引擎與資源樞紐”,將南太子湖創新谷打造成標桿文化綜合體;以襄陽(三國文化與古城更新)、宜昌(長江生態與文旅融合)為“區域文化增長極”,分別打造“中國三國文化中心”與長江研學營地;其他地市州聚焦楚文化、武當文化、土苗民俗等特色,形成“特色文化節點”。同時建立“文化基因庫”、推行“模塊化+品牌授權”模式、構建“全省文化消費一卡通”,實現全省文化資源“整體賦能、集團作戰”。
——湖北創投 張雷
三、強化集團產業協同 重塑園區為數字文創創新社區
針對集團產業協同不足、園區定位脫節的問題,建議以“十五五”文化與科技融合要求為導向,將園區升級為“數字文創產業創新社區”。重點招引MCN機構、AIGC創作團隊、數字藏品企業,打造“創作-制作-分發-變現”產業集群;搭建“IP全產業鏈服務平臺”,聯動抖音店鋪建立“IP篩選-孵化-推廣-衍生品銷售”協同機制。在招商方面,推行“階梯租金+政策賦能”“租股聯動+收益共享”模式,降低企業入駐門檻;同時打通“線上+線下”鏈路,建設元宇宙體驗區、開展“云逛園”活動,夯實數字基建與創新服務,培育新質生產力。
——湖北創投 劉景
四、精準施策破人力痛點 為戰略落地提供人才支撐
聚焦人力資源管理短板,提出專項優化建議。一是劃定核心崗位清單,將60%以上骨干配置至文化企業招商、IP孵化等關鍵崗位,建立跨部門臨時支援機制;二是分層設置量化考核指標,如招商崗“年度簽約文化企業≥15家”、新業務崗“年度IP孵化≥3個”,考核結果與晉升、獎金直接掛鉤;三是優化“基礎+績效+專項”薪酬結構,明確“不勞不得”底線,淘汰消極怠工者;四是打造實戰化培訓體系,按新員工、在崗員工、管理層分層設計內容,通過“理論+實操+成果應用”三維評估確保實效,解決“人崗錯配、動力不足、能力不匹配”問題。
——湖北創投 趙小雨
五、推動園區向文化產業生態運營商躍升 破解發展瓶頸
針對南太子湖創新谷主營業務承壓、競爭力不足的問題,建議推動園區從“園區運營商”向“文化產業生態運營商”轉型。聚焦“文化+科技”“文化+設計”“文化+數字媒體”方向,建立入園企業評審機制;構建共享直播間、數字制作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,拓展增值服務收入;實施“輕重結合”擴張策略,輸出品牌與管理經驗拓展新空間;推進智慧園區建設,集成招商、物業、企業服務功能,探索“虛擬入駐+實體服務”模式,降低對單一租金的依賴,提升抗風險能力與產業集聚效應。
——湖北創投 徐子龍
六、創新園區收費與運營模式 緩解租金拖欠難題
針對園區企業租金拖欠、現金流緊張的實際問題,提出多維度解決方案。短期推行“分階段支付”“服務抵扣租金”“以商招商抵租”“租金轉股權”等紓困措施;優化管理流程,引入微信、支付寶自動化繳費平臺,建立“短信-電話-函件-司法”分級催收機制;長期通過提供免費維修、政策輔導、共享設備等增值服務提升租戶粘性,根據企業信用等級給予押金減免;同時探索“股權合作”“定向招商”“政策捆綁”模式,實現收入多元化,推動園區從“收租方”變為“企業成長加速器”。
——湖北創投 邱雪
七、構建“三司”戰略體系 推動湖北文投提質增效
提出“項目立司、品牌興司、產業強司”三位一體發展戰略。“項目立司”聚焦數字文化、“文化+康養”“文化+教育”等新興領域,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與全齡段文化消費生態;“品牌興司”實施“品牌燈塔”工程,重點打造長江文化、知音文化、“楚楚優禮”等五大品牌,搭建“鄂文優選”電商平臺整合線上資源;“產業強司”通過戰略合作、產業聯盟構建產業共同體,打造“內容創作+數字傳播+場景體驗+衍生品開發”全鏈條業態,實現從“單點突破”到“生態構建”的跨越,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。
——湖北創投 夏亮
八、布局“文化+”十大體系 打造省級文化產業核心平臺
提出重整“文化+”十大體系,全面推進省級文化產業平臺建設。包括成立“湖北文化產業公共品牌聯盟”整合省內文創品牌;組建“湖北省文化產業協會”服務近萬家文化企業;推出“文創產品盲盒機”創新產品銷售模式;優化“楚楚優禮”電商運營,從單店擴張到店群、從供應商升級到供應鏈;打造文化服務APP匯聚全省文化資源;發放“文化惠民卡”拉動文旅消費;升級南太子湖創新谷為特色文創園區;建設省內最大文化產業數字資產流通平臺;探索“文化+金融”模式,成立“文化銀行”、設立文化產業基金,形成覆蓋“品牌-企業-產品-渠道-服務”的完整生態。
——湖北創投 陳群
九、破解“房東”依賴癥 推動園區向“產業生態組織者”轉型
針對園區過度依賴“租金+物業”傳統模式的痛點,提出從“空間運營”向“生態構建”全面升維的戰略。核心是將公司定位從“園區管理者”轉變為“文化產業創新生態構建者”,打造讓文創企業“離不開、發展快、能共贏”的產業雨林。
具體路徑包括:產業聚焦“文旅科技園區”,推行“鏈式招商”形成創意、制作、技術、發行的內部產業鏈閉環;服務賦能企業,與高校共建實訓基地解決“找人難”,打造園區品牌活動幫助對接市場;管理革新建設智慧園區,搭建集招商、物業、產業服務于一體的協同平臺;創新租金與物業費模式,對高潛力企業試點“租金換股權”,提供高端定制化物業服務,推動收入來源從單一租金拓展至產業服務、投資收益等多元渠道,增強發展韌性。
——湖北創投 樊保林
下一步,公司將組織專業團隊對建議進行細化落地,通過“頂層設計+基層實踐”“戰略引領+戰術執行”相結合,推動建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,為湖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文投力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