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劇組在長江視聽微短劇產業基地內拍攝
《錯把自己當主角》《錦鯉六歲半》,這些都是播放破億的爆款短劇。它們都是武漢制造。
長江日報記者最近了解到,武漢一家頭部公司平均每天有兩部劇發行上線。
都是誰在拍短劇?他們到底做得怎么樣?我們走訪了武漢的幾個短劇基地。
武漢東站負一樓,長江視聽微短劇產業基地。
一位年輕導演手拿劇本,盯著監視器,一聲“咔”后,站在“病房”里的男女演員迅速抹去淚水,一幕結束,劇組人員收拾服裝道具,迅速轉場。
這里是湖北首個聚焦微短劇的產業基地,從2月開業到6月底,已接待超300個劇組。包括微短劇、廣告等在內,平均每天有4到6個劇組來此拍攝。
吸引力來源于兩方面:場景豐富,價格合適。基地運營負責人蔡星柯說,基地擁有60多個實景影棚,場景包括醫院、地鐵、學校、不同風格的家庭等,對一部現代劇來說,這里可以滿足一半以上的場景需求。某些熱門場景,需要提前一周預約。
根據不同場景,基地收費在每小時200—500元不等,考慮到不同客戶需求,還有優惠套餐。不論是劇組還是學生拍攝畢業作品,這個價格完全可以接受。
短劇制片人馮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:去年一部微短劇,平均單日線下經費為45000元,每天工作時長15小時,每小時花費3000元。對劇組來說,每轉換一個場地需要花費兩小時甚至更多,如果能在一個基地盡可能完成場景拍攝,拍攝周期和成本會大大減少。
記者也算了算,目前一部微短劇,在已有劇本前提下,10天內可完成演員選擇、團隊搭建等工作,最快三到四天,長則一周可以殺青。拍攝完成后,最快10天到15天完成剪輯。
但在上映前,有一個環節的時間是制片方無法控制的,即劇本和成片審核。在基地辦公室,記者看到了一個代送審流程圖,基地能為全國各地前來拍攝的劇組提供協助審查備案服務,減少劇組奔波。
這時候就不得不提,湖北推出審核提速機制,抓住了行業痛點。因為微短劇行業,審批多延誤一天,便可能錯過流量周期。
湖北籍演員湯青松畢業后一直在北京追夢,曾在電影《南方車站的聚會》出演。
這幾年,影視行業艱難,他轉戰短劇。今年7月,他回到武漢發展。湯青松說:“微短劇給了很多喜歡影視的人追夢的機會,這個行業目前很多爆款演員,都是從武漢高校出去的。”
伴隨著演員回流,武漢影視行業將抓住微短劇風口實現逆襲。
2021年,全國微短劇市場規模不到40億元,到2024年已超過500億元,首次超過電影市場,2027年有望破千億元。
馮芒從事影視業近20年,2022年開始從事微短劇編劇和制片工作,他感慨頗深。
2021年,短劇的風刮到了武漢,但每月的產量只有10部左右。到2023年,武漢微短劇制作公司已超過40家。2024年,武漢一個月微短劇開機數最高達99部。今年更是出現劇組撞車,最多時五六個劇組都在等同一個拍攝場地。
“在武漢影視行業最艱難的時候,微短劇這個互聯網產品拯救了這個行業至少70%的人。”馮芒說。
在市政協委員彭驥看來,武漢有條件搶抓微短劇爆發式增長機遇期。武漢要打造華中微短劇制作核心樞紐,讓“武漢拍”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。
除了短劇,武漢的動漫、直播等文化創意產業也發展得風生水起。
曾有人統計,在武漢,聚集著藝畫天開、太崆動漫等63家備受關注的武漢游戲公司及相關廠商;上個月,武漢評選出18家直播電商集聚區;海爾集團在武漢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直播中心……
微短劇的下一個爆發點,各地競爭激烈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它會誕生在“生態最完善的地方”。

掃碼看視頻
來源:長江日報記者蔡欣星
